最近"敗"了二批緬甸玉的原礦邊料


打算修裁取後取料雕刻


雕刻是有很大的風險的,常有雕回來的成品和樣本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狀況


買料再送雕的成本其實也遠高於直接買成品


原因實在是因為對"祖國同胞"的偽製技術"心存敬畏"


通常我習慣將要送雕的原礦粗磨過後先用震桶震亮


一來可以清楚的看到裂痕或石紋的走向再加以切裁閃避


二來雕刻的師父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色帶或瑕疪分佈


可以再加以拆色巧雕或將瘡孔挖除


這是第二批



 


但是!!!!!!就在大切粗磨時發現了這塊切片料!!!



 


雖然感覺顏色怪怪的,


但當下還是以為撿到寶了呢?!


一塊靠皮取出的蜜糖黃的片料??


再仔細往裡磨了一層後.....



 


哇勒~~~~~"中吊囉"(玉市裡指客人被逮住的意思)


原來這是一塊染過色的料


鑽石輪磨過的地方開始出現玉肉原來的顏色了




理論上這種料應該就直接送到雕刻廠去刻了


不會再賣出來才對!!可能是混到了吧??


賺到一塊染色的好樣本


記得看過一本書上寫沁色0.1mm需要100年的時間


那這塊料厚度有7.3mm!


那不就是最少得要7300年前就切好等著受沁嗎?


哇~~~中國古代的切割技術有那~~麼好嗎??


 


其實這種染色方式大部份會用在仿拆色巧雕的花件上


如:關公的紅臉紅袍,貔貅背上的紅毛.......等


整塊先染好色,等雕刻完成時就會很自然的變成靠皮的部份是紅的


呈現出紅翡綠翠的迷人豔色


像這塊料其實算做得不錯!滲入得很均勻,應該是這幾年的新技術!!


在紫外線燈光下也不會有螢光反應!


只有在裂痕的地方可以明顯看到染料滲入的痕跡

蜜黃的顏色都是跟著裂痕在走



十倍鏡下更可以清楚看到晶格間有明顯的黃色


在沒有其他更專業的儀器輔助下


一般人對於所謂"顏色不對"或是"顏色邪邪的"....等的概念


因為沒有足夠的樣本數可供比對,


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判斷


這種顏色滲入的表現


大概最明顯可以分辦的線索了吧~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_石頭樹的眼睛_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